雖說是前一兩年的資料,但還是有很多資訊,分享給大家。
文章擷取自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2008年年底,,荷蘭Rabo銀行出版了一本手冊,篇名為"European Floriculture Wholesale and Trade"。在2009年12(2)期的Flower Tech刊出其摘要內容。如果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看此世界花卉產業,則更能瞭解蘭花產業的發展。因此將此篇文章之內容介紹如下:
一、中國大陸:
中國是花卉產業充滿機會的顯著案例。以生產面積而言,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切花面積估計為4萬公頃,盆花面積為6萬公頃。還有很大的面積用以生產樹苗,藥用花卉與產業用花卉。在此國家有成千上萬的小家庭企業從事花卉產業。自此世紀以來,已增加了三倍。
主要的生產方式是露天栽培,但是設施栽培的面積快速的增加。以隧道型設施與網室為主要結構。目前大陸產業開始強調高科技,大規模與專業化生產。
雖然中國花卉產業的目標著重於快速增加的國內市場,出口量也不斷劇增。在過去5年之中,中國切花出口金額每年平均增加50%。盆花的出口的成長緩慢,也有10%以上的年成長率。切花輸出的國家有50%為日本市場。其他重要的輸出地區有香港,新加坡,泰國與美國。在未來數年間,中國花卉的生產與輸出將維持10%以上的速率。投資環境也算是正面。中國國內市場擴充快速,生產力也在提昇。產業受到政府重視,但是其花卉產業的基礎建設有待持續改善。
Rabo銀行不相信中國的產品將大量銷售至歐洲市場。因為運輸費用極高,而且亞洲地區已有廣大的市場。而且中國的產品要能為歐洲接受,首先要能夠尊重品種保護權。此國家花卉發展主要障礙與印度相同。
二、肯亞
肯亞成為全世界第四大的切花生產國。此國家有140個大型生產公司,面積2200公頃,主要是栽培玫瑰花。當然栽培的花卉種類也開始多樣化。大量的切花主要輸送至荷蘭,其次為英國。銷售方式是大量銷售至超級市場。為了進入英國市場,花束都在包裝完成後再運送至英國。依非洲的水準而言,肯亞有良好的Nairobi機場可進行花卉的儲運作業。在肯亞大型國際花卉貿易商都已建立運配中心以處理這些花卉。
三、印度
印度是另一個花卉產業的巨人,其花卉生產面積大約10萬公頃。半數面積用以生產大量的切花,而且是露天栽培。絕大多數的花卉是由小規模的農戶所生產,主要用於廟寺的裝飾,婚禮佈置與宗教節慶。
除了小規模農戶,大規模、高科技的花卉生產基地逐漸增加。但是其面積仍然不足1%。主要的作物是用以出口的玫瑰。其銷售市場為日本,英國與西歐的荷蘭,美國與德國。印度花卉出口的巔峰在於重要的花卉節日,例如聖誕節,感恩節與母親節。
目前這些大量出口的花卉由大公司出口。印度大型合作企業如Tata也有資助。這些公司有高技能的職員,在農業大量投資。有些公司也開始在海外頭資,例如伊索比亞與肯亞。例如Karaturi Netwok’s acquisition of Sher Agencies,其資產為美金6仟9百萬元。因此此公司為世界最大的玫瑰花公司。另一家為Neha Interactional’s acquisition of Globecargo,此為伊索比亞三大公司之ㄧ。
印度的州政府與地方政府對於花卉產業都加以支持,因為創造了就業機會。印度花卉產業的優勢是快速成長的國內市場,容易獲得的便宜與高技術勞力,在冬季,世界花卉需求顛峰季節足以生產足夠數量的花卉。國內的溫室技術足以協助產業。
花卉產業未來發展的障礙包括品質的改善,資材等後勤補給問題,逐漸增加的運輸費用,缺少整合式的知識系統與組織,可輸出的品種有限,對品種保護缺乏積極性。
四、日本
數十年前,日本曾發展出龐大的花卉產業。其切花產值。曾經為世界首位。由於生產規模小,日本生產者很難針對大型批發商的需求提供大量商品。在日本農民年齡相對偏高後,加上中國與南亞地區便宜產品進口量的增加,民眾花卉消費金額降低,因此花卉生產者將會急遽的減少。
馬來西亞已成為日本最大的切花輸出國家,其次為哥倫比亞,泰國與中國。在2001年,荷蘭為日本最大的切花供應商。在未來,中國將成為最大的供應國。
五、義大利
在全球切花金額增加時期,義大利的輸出量已經降低。然而自2000年之後,義大利盆花輸出每年平均成長率為10%。其輸出國主要為德國,法國,荷蘭與瑞典。目前義大利是僅次於荷蘭,為歐洲第二大花卉輸出國。盆花與藥用作物在北義大利生產。義大利花卉公司的平均規模相對不大,絕大部份為露天栽培。然而近年來,一些非常大型的專業花卉公司開始合併,例如Bari附近的Cruppo Ciccolella為歐洲最大的切花公司,其專業為火鶴花與玫瑰生產。
六、荷蘭
荷蘭居於歐洲花卉產業之首位。大多數國家的花卉物流也經過此國家。切花與球根花卉更是如此。在歐洲,盆花生產的物流則分散至丹麥,德國,義大利與比利時。荷蘭做為切花與盆花供應大國的利基在於其拍賣作業的一貫化,生產種類的多樣化,以及其他國家的產品可以在荷蘭進行虛擬拍賣作業。
荷蘭花卉產業居於領導優勢可歸諸於以下的因子。生產的環境為適合的溫帶氣候與良好的土壤,先進的生產方法,產業界創新的知識,世界最大的拍賣市場,貿易與資材補給的大型基地,花卉產業的週邊服務產業完備,又鄰近西歐此富裕的消費市場。所有複雜的花卉產業與相關的公司都集中於很小的區域,相互的關係容易連結。
由於非洲產區的激烈競爭,荷蘭花卉溫室生產面積自2000年的3700公頃降低至3000公頃。玫瑰花仍然是主要作物,其次為菊花。但是玫瑰花生產面積預料將減低。由於外國切花的高度競爭,荷蘭切花業者不是結束生產就是轉至盆花生產。有更多不具競爭力的玫瑰花與其他切花將退出市場,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品系成本太高,過於脆弱不耐長途運輸,或是因為氣候因素無法在低成本國家生產。
最普及盆花作物為蘭花,主要為蝴蝶蘭。盆花面積自2000年的1261公頃在2007年增加至1397公頃。但是生產家數顯著的減少。因此留下的公司其生產面積更加擴大。為了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力,增加生產規模成為必然。荷蘭花卉產業主要的問題是勞力能源與土地成本高昂,因此必須連續性的進行研究以新技術節省成本,才能永續的經營。近來天然氣的成本增加嚴重的影響了栽培者。近來荷蘭溫室生產的創新技術包括省能源溫室與植物自動分級設備。
七、西班牙
西班牙花卉產業有兩項重要的發展:切花產量減少,盆花(主要為花壇植物)增加。未來的發展仍就如此。主要的切花還是康乃馨,占有45%。由於品質的問題以及來自低成本國家(如哥倫比亞)的競爭,切花生產受到極大壓力。所有花卉生產者都無可避免的要面對成本增加,水源問題與外國競爭。與5年前比較,西班牙花卉出口已經減半,換言之,將進口更多花卉。
八、美國
美國的切花與盆花生產數量龐大,但是仍然不足以自給自足。自從2002年以來,花卉生產面積已減少10%。日前生產面積估計為23000公頃。生產家數為9700家。與2002年比較,已減少25%。大約三分之ㄧ的生產面積為溫室生產。花壇與庭園植物占有半數以上的面積。切花與盆花是屬於資本密集的企業。花卉產業的主要問題包括經銷商的結盟,外國輸入產品的競爭,能源與勞力成本增加。美國切花產業嚴重受到拉丁美洲的威脅。因此切花生產者必須朝向高價值的切花,例如菲洲菊,蘭花,鳶尾,百合與鬱金香。玫瑰花與康乃馨則減少生產。以長期發展而言,專業化與結盟化的生產將是針對超商市場的顧客。小規模生產者則朝向有特色的產品才能生存。對歐洲市場而言,美國生產者沒有機會。主要的原因是匯率與運輸成本。
九、衣索比亞
自從2002年以來,衣索比亞的切花產量巨幅的增加。在2002年,只有少數公司,在2007年,已有72家以上的切花生產公司與出口商。溫室面積超過500公頃。另外露天栽培150公頃。衣索比亞吸引外人投資花卉產業為其政府所支持的投資環境,其他國家提供的財務支援,低勞力成本與適合的生長環境。
十、哥倫比亞與厄瓜多爾
在拉丁美洲,哥倫比亞與厄瓜多爾為切花產業領導國家。以全球規模而言,僅次於荷蘭,為切花出國量的第二與第三名。在過去的二十年,在北美切花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哥倫比亞生產面積為17000公頃,其中6544公頃為溫室。主要作物為玫瑰花,康乃馨,菊花,hypericum與gypsophia。生產環境十分優越,氣候溫和,兩季短。生產系統十分普及,不斷增加投資以降低成本與改善品質,哥倫比亞的產品95%出口,85%送至美國。大部份的切花已包裝成花束再外銷。
厄瓜多爾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較少,60%產品銷售至美國。此國家具有好環境以生產高品質玫瑰。花卉生產面積4000公頃位於2000 m與3000 m之緯度。平均日溫19℃,夜溫9℃。栽培設施相當現代化,技術人力也充足。在國際競爭不利點有政府對勞工之法令限制,空運能力有限,而且成本比哥倫比亞高約30%。花卉公司規模小於哥倫比亞,但也促使他們更具變化性。
十一、丹麥
丹麥花卉產業專業於盆花與樹苗。丹麥為歐洲第二大的盆花輸出國。有幾家大的出口商與專門針對歐洲的批發銷售組織。丹麥盆花產業的優勢在其強調市場的合作與附加價值。大多數生產公司也是市場組織的會員。與其他歐洲國家面對相同的問題:高勞力成本,增加之能源成本。其他問題為花卉產業缺乏投資。丹麥花卉產業在歐洲花卉市場的機會並不大。
十二、德國
德國花卉產業有80%為盆花。主要的作物為季節性的國內市場,例如夏天戶外的花卉。花壇與室內觀賞植物,德國幾乎是自給自足。盆花與切花產量只占國內市場的41%與19%。切花產業難以與荷蘭,波蘭與非洲競爭。對貿易而言,德國仍然是歐洲最重要的花卉市場。
十三、以色列
東非花卉產業的興起嚴重的影響了以色列的切花花卉產業。其切花生產面積自2002年維持穩定,大約為2200ha。以色列在2002年是世界第四大切花輸出國。在2007年,排序為第八。由於非洲的競爭,以色列生產者急速地改變他們生產的花卉品系。玫瑰花生產幾乎消失,由夏季花卉與綠色植物所取代。
2018-09-01
6 年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