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以生物為工具,達到防治作物病蟲害之目的。其範圍包括害蟲防治之捕食性天敵:如捕食性昆蟲和其他天敵:寄生性天敵:如寄生蜂、寄生蠅;病原微生物:如真菌之白殭、綠殭、黑殭,細菌之蘇力菌,病毒之核多角體病毒、顆粒病毒,原生動物之線蟲等。在病害防治上則為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害。其實施方法並非僅僅外施拮抗微生物以降低病原密度,還包括對微生物有影響之輪作和某些耕作系統及施肥方法,及植物抗病育種,藉以影響植物抗病性和根圈及葉圈表面之微生物相。
拮抗作用為一種生物的存在和發展,限制了其他生物存在和發展的現象,具此功能之微生物稱為拮抗微生物。拮抗微生物能作用之方式很多,分述如下:
一、競爭作用
發生於兩種微生物有相同需求時,而凡是「種緣」相近之微生物,對環境的需要性也較相近,因此競爭的程度也更為激烈。微生物之間會為養分、生長要素、水分、空間和氧氣等而起競爭作用。其中以營養及空間較為重要。在作物種植前,如果在土壤中加入足量之有機質及養分,足以供給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則土壤中之微生物數及量大增,當作物定植後,根部分泌之營養很快被吸收利用,即可減少病原菌侵襲之機會。空間之競爭為在病原菌佔據基質前快速纏據基質,或在競爭爭奪中將將病原排除。
二、抗生作用
係指一個微生物受到另外一種微生物之代謝產物所抑制,通常是指生長受抑制,也可能是造成細胞死亡。此種代謝產物物可能是抗生素、醇類、有機酸或其他非抗生素之物質。
三、重複寄生
植物病原菌被其他微生物所寄生,以致削弱致病力並減輕病害,這種現象稱重複寄生或超寄生。重複寄生被了解最多的是木霉菌屬,並已被建議當為生物防治微生物,以拮抗許多土壤病原,而且也有商業化產品上市。
四、捕食作用
如捕食性昆蟲,在自然界中 己發現者有線蟲捕食性真菌,即此類真菌有一些特別構造,用以捕捉線蟲。另一為以真菌為食物之線蟲,稱為食真菌性線蟲。
五、靜菌作用
也就是微生物在土壤中保持休眠狀態,尤其是孢子受到養分限制的時候,最常見的是有效性碳素源缺乏時。許多病原菌可產生各種不同休眠體,並在土壤中保持休眠狀態,直到養分可以被利用為止,腐生性微生物相可能會減少有效性碳素源之水平,並迫使病源菌呈靜菌作用,而防止病原菌之發芽及感染。
作物病害防治向來為作物栽培成功與否之關鍵,傳統農家皆以噴灑化學殺菌劑來處理。長時間使用結果,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農民用藥濃度增加,噴灑次數增加,殘毒問題發生了,同時生態環境亦遭破壞了。如此循環之結果,勢必使大自然中原有之各類有益微生物、拮抗微生物在各類殺菌劑之長期催殘下消失了。而作物栽培則全依賴開發各類新藥劑來維持,最後勢必造成土壤死亡,作物無法生存。
生物防治為非農藥防治項下之一重要方法,雖其不如化學防治之立即見效,但因其對環境污染少,對自然環境衝擊低,對人畜無毒,許多國內外研究及實例顯示生物防治在許多植物病害的防治上是有效的,同時在國外亦有若干商品上市,是一具潛力之防治方法。近年來國內害蟲之生物防治上有若干天敵己有相當成效,若配合開發各種病害之拮抗微生物,或引進國外之產品應用於各類病害上,短期間雖無法完全取代化學防治方法,但必能減少農藥之使用量,配合各種不同耕作模式,必可使作物病蟲害降至經濟危害水平以下,最後達永續栽培之目的。
資料來源:張廣淼,「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苗栗區農業專訊,台灣省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發行,1999年3月出版
2018-09-01
6 年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