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轉貼:微生物製劑使用的好壞

轉貼自
http://blog.xuite.net/ritaher/crazy/24296318

從一封信談起。
最近,網路上有蘭友來信詢問:「…這二年左右種植國蘭不像前幾年那樣,化學農藥使用越瀕頻繁,酸雨和細菌越來越多,所以最近有些蘭友都在轉變使用微生物液肥,使用的還不錯,所以我也最近在轉換之中。國蘭很多都是溫室栽培,比較屬於玩家級的,我是網室栽培,而且是在平地種植,所以溫度和壞菌量比山坡地不佳,是最近要克服的問題。
目前在加裝屋頂,防止雨淋,看看效果如何。本來想要以自然為主,孰不知山坡地和平地條件差很多,所以最近想要使用微生物液肥和加裝屋頂來防制。搭配花寶和益菌,有蘭友使用的不錯,但是很多人都會留一手,所以還是要自己調配適合自己種植環境條件的成份。溶磷菌可處理蘭盆內之酸化和鹽積,溶化磷酸鈣磷酸鐵磷酸鹽之類等等,為轉化二次利用之肥料,不知資訊是否正確?木黴菌用來防制國蘭役病立枯病之類,如要使用可和有機液肥例如糖醋液和木醋液混合使用嗎?貴台有調配有機液肥的使用方式嗎可以提供給我嗎?…」

我回信如下:「…對您提出的問題,除了請教幾位專家,也查了一些資料,因為蘭花和其他作物不太一樣,有許多獨特性。而網路上許多說法都有以偏概全的疑慮,如果大家偏信照做是挺危險的。 由於您所透露的訊息不夠清楚,所以我只能以一般的狀況幫您做些說明:

首先跟您強調一點,蘭花本身有蘭花菌。所以一般來說,蘭花本身因為蘭花菌的關係,是很強壯的。我父親認為,許多壞菌其實都來自於您種植蘭花的墊材,雖然廠商都說他們的材料都有經過殺菌消毒,但事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所以想減少壞菌,必須將您所購買的材料事先做消毒工作。 也是因為蘭花菌的關係,如果我們加入其他外來菌種,尤其是「強勢菌種」,實在不能保證它的結果,最壞的狀況就是蘭花菌被外來菌種所侵襲、破壞,甚至消滅

我認為江明勇博士輔導蘭友的綠寶栽培技術可以讓您參考: 蘭花特性是根部具有特定共生的微生物幫助養份吸收,因此外加的接種菌不一定適合特定蘭花。 我個人以前輔導蘭花農民的經驗是外加接種菌有極端的效果(非常好或者比不用更糟),因為接種的菌有可能變成寄生(從寄主抽取養分)而非共生(協助寄主吸取養分),所以外加接種菌在蘭花栽培有一定的風險。並請告知農民菌肥過量可能會讓根系黃化。因此綠寶栽培技術運用在蘭花栽培並不利用接種菌(例如農民所問的溶磷菌或木黴菌)。可建議農民參考目前我個人輔導的農民在后里及嘉義國蘭運用綠寶栽培技術成效良好(除了植株及新芽發育狀況良好外,農藥使用量也明顯降低) 光合酵素300倍每7~10天一次葉面噴灑,效用為:直接補充植物體內的光合產物,使葉片增加厚度,提高抗病力及抗逆境能力(我所輔導的農民回應,定期使用光合酵素葉片厚度明顯增加)調整碳氮比(可以加強使用來避免徒長,並使新芽較矮化提高其產品價值),抑制雜菌,可達到緩解栽培介質中鹽基障礙及釋放肥份的功能(可用澆灌)。鈣硼活1000倍每7~10天一次葉面噴灑,效用為:1.強化植物體內細胞壁及結構組織,因此提高抗病力(我所輔導的農民回應,可從葉片的堅韌度感受到效果)。2.建議與農民慣用的殺菌劑及殺蟲劑合用作為強效劑。 綠鎂精1500倍每7~10天一次葉面噴灑,效用為:1.促進將細胞內的質體轉化為葉綠體,強化光合作用效率。(可由葉片轉綠觀察其效果)。2.(我所輔導的農民回應,綠鎂精可以改善國蘭葉片末梢因為肥傷或藥傷所造成的黃化現象) 另外請建議農民化學肥料的使用以少量多餐為原則來避免肥傷江博士所提到的「光合酵素」、「鈣硼活」、「綠鎂精」這三種資材,「光合酵素」雖然含有光合放射菌,但因為是發酵後的產物,所以菌數比較低,可以達成效果,又不會造成傷害。另外,「鈣硼活」、「綠鎂精」都是可增加微量元素與一些植物所需要的營養元素。 讓植物體強健才是最根本的作法,植物體強健,自然就不必怕外來的壞菌。隨函附上您所要的液肥及糖醋液製作法,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再來信,但希望您可以把狀況說明得更詳細一些,專家們才更能判斷如何對症下藥,否則給您的都只能是一般性建議而已。…」
很多人,包括很多農友本身,對農業一直還停留在過去的認知、瞭解和思維,認為農業是一項很傳統、很沒有技術、很沒什麼好說、很沒有人想做、很不堪、很弱勢的行業。看過神農電台經常出現類似上面的問答,應該不會再有人敢輕忽現代農業的知識性和專業性。
「科技」這個詞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廣泛地使用著,但科技是什麼,大家都清楚嗎?事實上,科技是人類想要改變之所有事或物的一個總和,是為了能方便述說、贏得默契以達成慾望的一個過程。維基百科把科技與技術視為一體,而它給「技術」的定義是:一種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是為滿足人類需求而存在。初步考量既然是為了人類而生,科技對於其他事物便容易漠不關心,甚至造成危害。需求若無其必要性,便是慾望了。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慾望無窮無盡,科技因而沒有停止發展的時候;相對地,科技對其他事物的迫害也將繼續蔓延、擴大。
或許看到這裡,有人想跳起來反駁:「什麼狗屁倒灶的話,根本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嘛!」甭說別的,農業也和科技也牽扯到一塊了。難不成「農業科技」也是迫害者嗎?「農」耶!養活千千萬萬人的「農」,再怎麼說多少也是功德,怎麼可能造成什麼負面的壞事啊!
我不是說「科技」好或不好,更不是硬要把「農」戴上黑帽子。許多人都見識過「有光就有影」、「一好嘸兩好(台語)」的矛盾,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或許和其他科技相較,農業科技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少了點,但「科技」冠在「農業」上頭,冠在「人類一切的生存依據」上頭,農業科技的迫害可能更直接。用於農的科技,不該、也不容許有任何疏忽。
科技和農業結合的使命主要是增加產量、改善品質以養活更多人類,同時讓更多農民致富。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建水壩、築運河、架設抽水機,或者移植抗旱性作物;為了增進地力,研發出各式肥料、微生物製劑、營養液;為了作物的健康,調配了各種天然或化學合成的殺蟲除病劑…。
水壩雖然幫我們解決了缺水問題,卻也同時造成消瘦的水文,阻攔了大量的沉積物,造成河流出海口的土壤嚴重流失,下游生態因此惡變;它攔截了上游的水,深深影響原有的季節性水流,抹除了魚群遷徙的路徑,讓原本壯麗炫亮的生命洄游,變成了幾近不可能的夢魘!
而且,水壩不是永恆建築,它有它的年限,它有它先天的缺陷,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有許多明顯、可怕的先例。在義大利,因為山崩落石滑落至水壩,造成水面升高,溢水沖往下游村莊,約有2,600人傷亡;在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都曾經因為暴雨導致水壩的水位超過警戒標準而崩塌,造成人民死亡或無家可歸。
架設抽水機,不管是用來抽取河水、湖水,或是地下水,若沒有節制,便很容易造成水位下降,尤其是地下水的超抽,一旦影響地層結構,還會有地面沉降的問題產生。另外,把過量的灌溉水加入土壤,也可能在某些地區引發鹽化作用,反而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眼前雲林就是活生生的實例。
某些添加物的使用,當然也或多或少對環境、對物體造成影響。科技往前衝的時候,知識若無相對應的增長,只是盲從、亂用,不僅浪費資源,也製造危害。植物莖葉在生長的時候需要氮元素,氮肥若施用得當,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葉綠素,及其他氮化合物都可以得到助益。而許多人只注意到「植物莖葉在生長時需要氮元素」,就開始急著找氮肥的來補充,但有些植物,如豆科植物,本身就具有固氮功能,這些植物可以自己把空氣中的游離氮素固定,再還原成需要的氮源,根本不需要再額外施予氮肥。
氮肥可分為「銨態氮肥」、「硝酸態氮」、「銨硝酸態氮」、「有機態氮肥」。銨態氮肥是極酸性、吸濕性低、土壤易酸化;硝酸態氮有屬於鹼性的或中性的,某些易使土壤結構分散、排水變差;銨硝酸態氮則有微酸性、酸性、鹼性三種;有機態氮肥中的「尿素」是中性、吸濕性極高、需經尿素脢水解成銨態氮,「氰氮化鈣」是鹼性、可殺蟲殺菌除草、打破休眠。除了因種類差異而對氮源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以外,植物對於氮肥也有不同的偏好,萵苣與小黃瓜喜歡的是銨態氮,菠菜則偏愛硝酸態氮。看到或聽到通論之後,也要去了解個別作物不同的需求。
另外,對於氮肥施用後的土壤反應,我們也應該有正確的認知去面對。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就曾經提醒大家:「肥料施用時需注意硫酸銨為生理酸性肥料,施用後易使土壤酸化,因帶正電荷,易為土壤所吸附,故難移動及淋洗…。硝酸態氮為生理鹼性肥料,因帶負電荷,不易為土壤所吸附,極易移動及流失,宜少量多次施用較佳,於通氣不佳的環境中易脫氮,故水田不宜施用。」另外,無機氮肥屬於水溶性,施用過多而無法全部被植物體吸收時,遇到下雨天或灌溉水沖刷,也會流失造成浪費。畢竟我們的田是固定的,無法輕易更動或交換,這個事實,也讓我們的土地顯得珍貴,該好好愛惜。
相信大家都明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試問對目前自己所運用的農業科技每個農友到底了解多少呢?
有一回和蕭文湧博士討論節目內容時,我提了一個問題:「目前,微生物製劑的使用可以說是兵荒馬亂的時代,而微生物那麼小,農民朋友如何能知道他們倒入田中的是活菌,還是屍體?」蕭博士眉頭微皺,但很快給了我答覆,他說:「微生物相當在意三個要點,分別是PH值、好厭氧、溫度,如果該種微生物所需要的三種條件都符合了,還是沒有顯現效果,那麼很可能是微生物製劑本身的不良。」。當然,顧及時間、成本,我們不可能每回拿到東西就送去檢驗,所以蕭博士的建議是:「慎選製造廠商」,特別是承諾、且真能做到「售後服務,滴水不漏」的廠家。
在這裡,我不是要推薦大家,哪裡買藥劑最好,而是要鼓勵農民朋友培養「懷疑的功夫」,覺得疑惑就要問,想到奇怪就要問,害羞是學不到東西的,神農電台常常招呼大家,快來問問題,不管是面對面,還是用電話、傳真、寫信、電子郵件,我們不是農業專家,但我們可以幫你找農業專家。
很多人不是沒問題,而是不知道問題在哪?我們可以從很小、很簡單的點開始問,許多次的證明讓我們發現,這些我們看得到的問題,通常只是冰山一角。台南麻豆的閩媽媽問能不能摘除柚子花苞時,植物生理專家吳一言先生的回覆便相當謹慎,他認為這不是肯定或否定的二選一,今年因為氣候的關係,作物的開花狀況的確不正常,但也有可能是感染黃龍病。而且,除了摘花以外,柚子的栽培管理過程中,恐怕還得要注意其他部份,「開花期」、「盛花期」、「謝花後」…每個時期都有各自須注意的狀況,我們不能只聽到專家說可以摘花就跑去摘花,農作物的栽培管理是一整個有系統的流程,牽一髮可動全身。
光是「葉子黃化」,就有很多原因會造成這種結果,可能是水分、肥料、日照過多或過少,也可能是紅蜘蛛危害,我們必須掌握所有問題的關鍵,葉子黃的深淺、部位?是否伴隨其他的症狀?植株生長的環境?植株發病的時間?這時,5W就派上用場了:Who-什麼植物、What-症狀、When-何時發生、Where-環境、Weather-天氣,我非常喜歡這五個「壞壞」(Why-Why),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找問題。我們就用閔媽的例子來試作一次:Who-文旦柚、What-提早開花,沒有其它症狀、When-2009年2月9日、Where-台南麻豆、Weather-早晚溫差大,白天溫度高。只要有這五個「壞壞」,農業專家就可以給我們比較妥當的建議了。可能有人會質疑,只有五個「壞壞」足夠嗎?其實,五個「壞壞」只是基本問題而已,如果你能提出六個、七個,甚至更多更多的問題,當然更好!
農友們面對問題都戰戰兢兢,因為大家或許知道處理這些問題的操作方法,卻不明白操作的基本原理,一旦問題轉換了形式,便不知所措。現在的農業科技夠發達了,各式工具、藥劑、資材充斥,農友們卻沒有能力符合經濟效益地運用,追根究底,還是基礎知識的不足。
每次看到一些積極的農民朋友為了產量、為了品質,四處求方法、找解答,讓人既佩服又心疼。正如伯麟先生所言,農民朋友真正企盼、需求的是一劑特效藥,但世間怎麼可能光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特效藥?前年A劑用得效果不錯,繼續用;去年B劑用得效果也不錯,繼續用;今年聽說C劑不錯,打算試試看,於是,本來只準備了一罐藥,接著增加為三罐藥,漸漸變成十多罐、百來罐。
千百個問題需要千百個方法來解決,一個方法用來防蟲,一個方法用來治病,一個方法用來阻擋天災,該防的防了,要治的治了,可以阻擋的阻擋了,但好品質帶來好價格之後,可能也帶來了惡人的眼紅,於是人禍也來了。解決了一個問題,還會有新的問題萌生,如果只是用防堵的態度來面對,不僅辛苦,也容易事倍功半。唯有懂得基本原理,能防患於未然,興利於既生,掌握正確的農業知識,有能力操控精良的農業科技,務農才能有尊嚴。
本文已刊於:神農廣播雙週報257、258期合刊

0 意見:

訪客數
在線人數